查看原文
其他

数学推导+纯Python实现机器学习算法25:kmeans聚类

louwill 机器学习实验室 2021-09-05

Python机器学习算法实现


Author:louwill

Machine Learning Lab

     

聚类分析(Cluster Analysis)是一类经典的无监督学习算法。在给定样本的情况下,聚类分析通过特征相似性或者距离的度量方法,将其自动划分到若干个类别中。常用的聚类分析方法包括层次聚类法(Hierarchical Clustering)、k均值聚类(K-means Clustering)、模糊聚类(Fuzzy Clustering)以及密度聚类(Density Clustering)等。本节我们仅对最常用的kmeans算法进行讲解。

相似度度量

相似度或距离度量是聚类分析的核心概念。常用的距离度量方式包括闵氏距离和马氏距离,常用的相似度度量方式包括相关系数和夹角余弦等。

  • 闵氏距离
    闵氏距离即闵可夫斯基距离(Minkowski Distance),定义如下。给定维向量样本集合,对于,,样本与样本之间的闵氏距离可定义为:

    时,闵氏距离就可以表达为欧式距离(Euclidean Distance):

    时,闵氏距离也称为曼哈顿距离(Manhatan Distance):

    时,闵氏距离也称为切比雪夫距离(Chebyshev Distance):

  • 马氏距离
    马氏距离全称为马哈拉诺比斯距离(Mahalanobis Distance),即一种考虑各个特征之间相关性的聚类度量方式。给定一个样本集合,其协方差矩阵为,样本与样本之间的马氏距离可定义为:

    为单位矩阵时,即样本的各特征之间相互独立且方差为1时,马氏距离就是欧式距离。

  • 相关系数
    相关系数(Correlation Coefficent)是度量相似度最常用的方式。相关系数越接近于1表示两个样本越相似,相关系数越接近于0,表示两个样本越不相似。样本之间相关系数可定义为:

  • 夹角余弦
    夹角余弦也是度量两个样本相似度的方式之一。夹角余弦越接近于1表示两个样本越相似,夹角余弦越接近于0,表示两个样本越不相似。样本之间夹角余弦可定义为:

kmeans聚类

kmeans即k均值聚类算法。给定维样本集合均值聚类是要将个样本划分到个不同的类别区域,通常而言。所以均值聚类可以总结为对样本集合的划分,其学习策略主要是通过损失函数最小化来选取最优的划分。

我们使用欧式距离作为样本间距离的度量方式。则样本间的距离可定义为:


定义样本与其所属类中心之间的距离总和为最终损失函数:


其中为第个类的质心(即中心点),表示指示函数,取值为1或0。函数表示相同类中样本的相似程度。所以均值聚类可以规约为一个优化问题求解:



该问题是一个NP hard的组合优化问题,实际求解时我们采用迭代的方法进行求解。

根据以上定义,我们可以梳理均值聚类算法的主要流程如下:

  • 初始化质心。即在第0次迭代时随机选择个样本点作为初始化的聚类质心点。
  • 按照样本与中心的距离对样本进行聚类。对固定的类中心,其中为类的中心点,计算每个样本到类中心的距离,将每个样本指派到与其最近的中心点所在的类,构成初步的聚类结果
  • 计算上一步聚类结果的新的类中心。对聚类结果计算当前各个类中样本均值,并作为新的类中心。
  • 如果迭代收敛或者满足迭代停止条件,则输出最后聚类结果,否则令,返回第二步重新计算。

kmeans算法实现

下面我们基于numpy按照前述算法流程来实现一个kmeans算法。回顾上述过程,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下对算法每个流程该如何定义。首先要定义欧式距离计算函数,然后类中心初始化、根据样本与类中心的欧式距离划分类别并获取聚类结果、根据新的聚类结果重新计算类中心点、重新聚类直到满足停止条件。

下面我们先定义两个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函数如下:

import numpy as np# 定义欧式距离def euclidean_distance(x1, x2): distance = 0 # 距离的平方项再开根号 for i in range(len(x1)): distance += pow((x1[i] - x2[i]), 2) return np.sqrt(distance)

然后为每个类别随机选择样本进行类中心初始化:

# 定义中心初始化函数def centroids_init(k, X): n_samples, n_features = X.shape centroids = np.zeros((k, n_features)) for i in range(k): # 每一次循环随机选择一个类别中心 centroid = X[np.random.choice(range(n_samples))] centroids[i] = centroid return centroids

根据欧式距离计算每个样本所属最近类中心点的索引:

# 定义样本的最近质心点所属的类别索引def closest_centroid(sample, centroids): closest_i = 0 closest_dist = float('inf') for i, centroid in enumerate(centroids): # 根据欧式距离判断,选择最小距离的中心点所属类别 distance = euclidean_distance(sample, centroid) if distance < closest_dist: closest_i = i closest_dist = distance return closest_i

定义构建每个样本所属类别过程如下:

# 定义构建类别过程def create_clusters(centroids, k, X): n_samples = np.shape(X)[0] clusters = [[] for _ in range(k)] for sample_i, sample in enumerate(X): # 将样本划分到最近的类别区域 centroid_i = closest_centroid(sample, centroids) clusters[centroid_i].append(sample_i) return clusters

根据上一步聚类结果重新计算每个类别的均值中心点:

# 根据上一步聚类结果计算新的中心点def calculate_centroids(clusters, k, X): n_features = np.shape(X)[1] centroids = np.zeros((k, n_features)) # 以当前每个类样本的均值为新的中心点 for i, cluster in enumerate(clusters): centroid = np.mean(X[cluster], axis=0) centroids[i] = centroid return centroids

然后简单定义一下如何获取每个样本所属的类别标签:

# 获取每个样本所属的聚类类别def get_cluster_labels(clusters, X): y_pred = np.zeros(np.shape(X)[0]) for cluster_i, cluster in enumerate(clusters): for sample_i in cluster: y_pred[sample_i] = cluster_i return y_pred

最后我们将上述过程进行封装,定义一个完整的kmeans算法流程:

# 根据上述各流程定义kmeans算法流程def kmeans(X, k, max_iterations): # 1.初始化中心点 centroids = centroids_init(k, X) # 遍历迭代求解 for _ in range(max_iterations): # 2.根据当前中心点进行聚类 clusters = create_clusters(centroids, k, X) # 保存当前中心点 prev_centroids = centroids # 3.根据聚类结果计算新的中心点 centroids = calculate_centroids(clusters, k, X) # 4.设定收敛条件为中心点是否发生变化 diff = centroids - prev_centroids if not diff.any(): break # 返回最终的聚类标签 return get_cluster_labels(clusters, X)

我们来简单测试一下上述实现的kmeans算法:

# 测试数据X = np.array([[0,2],[0,0],[1,0],[5,0],[5,2]])# 设定聚类类别为2个,最大迭代次数为10次labels = kmeans(X, 2, 10)# 打印每个样本所属的类别标签print(labels)
[0. 0. 0. 1. 1.]

可以看到,kmeans算法将第1~3个样本聚为一类,第4~5个样本聚为一类。sklearn中也为我们提供了kmeans算法的接口,尝试用sklearn的kmeans接口来测试一下该数据:

from sklearn.cluster import KMeanskmeans = KMeans(n_clusters=2, random_state=0).fit(X)print(kmeans.labels_)
[0. 0. 0. 1. 1.]

可以看到sklearn的聚类结果和我们自定义的kmeans算法是一样的。但是这里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,不同的初始化中心点的选择对最终结果有较大影响,自定义的kmeans算法和sklearn算法计算出来的结果一致本身也有一定的偶然性。另外聚类类别k的选择也需要通过一定程度上的实验才能确定。


参考资料:

李航 统计学习方法 第二版



往期精彩:

数学推导+纯Python实现机器学习算法27:LDA线性判别分析

数学推导+纯Python实现机器学习算法28:奇异值分解SVD





一个算法工程师的成长之路

长按二维码.关注机器学习实验室

喜欢您就点个在看!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